空间站总装班组长姜旭:航天器总装要把“零缺(2)
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问天实验舱有多种吊装工况,吊装时需要频繁装拆吊具组合体,三舱组合后舱体重量超过20多吨,高空吊装风险大。在以往航天器研制过程中从未遇到此类问题。”姜旭说。为此,他带头开展流程优化工作,改进空间站问天舱吊具拆卸的吊装方法。优化吊装流程,吊具装拆1次由10小时缩短为5小时,为主线争取了更多时间。
?
姜旭: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每次执行发射场任务的时候,一方面需要长达数月远离家人,另一方面每次看到各单位、各系统的同事们紧张协作的工作场面都会感觉责任重大,就像面临一场大考的交卷一样,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曾参与问天实验舱工作舱总装的黄伦伦说,工作舱布局特别复杂,无论舱内铺电缆,还是安装一个半截小拇指长的螺丝钉,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谈起师傅带徒弟,姜旭感触颇深。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给他带来深刻影响的人有很多,老一辈的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也一直指引着他。
对于空间站总装班组长这个身份,姜旭有不小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在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一面荣誉墙上,挂着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和“特级技师”的照片,每张照片底下都有各自的一句格言。姜旭的格言是:“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跟姜大师干活,心里很踏实。”今年24岁的杨鹏辉告诉记者。他进入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工作后,成为了空间站总装班组的一员,从入职起就在姜大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做总装工作。
空间站舱段相较于其他型号而言,其配套产品多、布局高度耦合。班组成员们每一天的工作都必须依据研制流程,严谨按照每一道工序来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如果前边的工作没有做好,后续又需要返工,就会带来大量时间及人力的资源浪费。
永不停转的“发动机”
另外,在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安装方法方面,针对对接机构安装高精度、高绝缘难题,他还提出“四点快速调平”“四人高空协同”“大尺寸环形绝缘膜固定”“紧固件分级排序紧固”等系列方法,确保满足在10m高空安装48套紧固件,且位置精度优于0.2mm的要求,实现一次安装到位,达到了高密封及可靠绝缘的目标。
?
在舱段初样阶段,他要对舱内的睡眠区做一个噪声测试,而舱内空间分成类似坐标轴的四个象限,杨鹏辉需要在规定的象限区域内布置安装噪音传感器。安装时,杨鹏辉曾经遇到过一个难题。他发现,在地面的状态下,不借助其他手段,整个舱体只能兼顾一个象限的操作,很难同时在两个象限区域安装传感器。向姜大师求助后,姜大师告诉他,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另外的象限区重新搭建一个辅助工装,这样就能按照要求满足两个象限翻转操作的需求。
他也经常告诉班组的成员们,要对航天事业充满热爱和敬畏。才能为之不断地奋斗与拼搏,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空间站推进系统中的柱塞接头装配是总装的关键点,如果实施不好,易发生咬扣和密封不良问题。姜旭通过查阅大量螺纹连接资料,试验验证拧紧力矩与密封数据规律,总结出“一看、二涂、三对、四测”的装配技巧,使得该项操作的一次拧紧合格率由60%提高到95%,既提升了实施效率,又提高了质量一致性。
?
姜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特级技师,空间站总装班组长,目前正全面负责我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空间站型号总装工作。先后圆满完成了以“天和一号”核心舱、“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问天”实验舱等为代表的10余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的总装及发射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是我国载人航天器总装领域的领军人才。
姜旭认为,对于老一辈的航天人来说,航天器更像是他们的一个孩子。以前的卫星装配时间长,做总装需要整天待在厂房里,一待就是几年。“时间长了,是有感情的。你精心打造组装出一个产品,等有一天回工作现场一看,它们都打到天上去了,心里是会空落落的。”
文章来源:《航天器环境工程》 网址: http://www.htqhjgc.cn/zonghexinwen/2022/0924/618.html
上一篇: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批科学研究成果发布
下一篇:美国登月是世纪骗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