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总装班组长姜旭:航天器总装要把“零缺(3)
编辑 张磊 校对?李立军
新京报: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重量与尺寸比北京地铁一节车厢都要大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会随着这发火箭奔赴太空。几个小时后,在轨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该实验舱,按照计划开展在轨工作。
2011年9月29日,伴随着大地的轰隆声,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天宫一号,顺利升空。作为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
黄伦伦称,跟姜大师一起干活儿,能学到不少东西。关键是,姜大师脾气性格好,即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面临困难,他也会耐心协助定位问题,再手把手教如何做对。
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我相信自己和团队每一位成员已经把我们所实施的每一项操作都按照最佳的状态完成好了,不会有遗憾留下,也坚信由我们装配的航天器能够经受住所有考验。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环和最关键的一环,建造空间站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这对总装研制工作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
姜旭也坦言,面对空间站动辄展开后上百米的电缆,数不清的接头,满舱绕着铺设,同时又要把它们准确无误的铺设安装到位,就连他已经具有丰富的总装工作经验,依然觉得挑战重重,但是无论是面对如此复杂的电缆铺设,还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姜旭他们都会严格准确的按照要求实施到位,这就是航天人的责任心和敬畏心。
所以,每次看着自己亲手总装的航天器都能成功发射并稳定在轨运行,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空间站启动研制以后,舱内大重量的设备大幅增加,甚至有一米见方重达500kg的大型机柜必须精确安装到位。若是按照以前的方式,既无法满足安装要求,又耗时费力,为此,姜旭和工艺人员一起设计了一套具有滑转联动结构的舱内设备吊装、调姿系统,不仅能够完全覆盖舱内所有的区域,而且由于具备了末端的柔性力控技术,在保证精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大大提高了总装的效率和安全性,并被推广到了其他航天器的广泛应用中。比如在进行货运飞船航天员航天服的安装时,也用到了这件“利器”。航天服质量重、外形尺寸大,在进舱及舱内安装过程中极易发生磕碰。其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要求总装操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通过姜旭和工艺人员设计的滑转联动结构,实现了货运飞船航天服的高效高质量安装,解决了航天服安装难题。
听到火箭加速升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他挺直腰板,专注屏幕,略显兴奋。直到最后问天实验舱顺利到达预定轨道,他终于放松地吐了口气。
新京报记者?张建林
姜旭:坚守是一份初心,是我们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杨晓宁部长总结的“螺丝钉”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甘于奉献、服务中心的大局意识和锐意进取、永不生锈的革新品质。
无论是2021年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还是今年刚刚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总装任务都是由姜旭所在的班组来承担并完成的,并且这两个型号的研制工作在很多环节是同步开展的。多线并行,让本就技术状态复杂的空间站总装研制任务更加呈现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局面。
姜旭:我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在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的征程中继续发挥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期待能够见证我国航天走在世界前列,实现更多的属于我们“第一次”的辉煌。
像一支远征的队伍一样,当好领头,并非易事。带兵打仗,要了解每个兵擅长什么,又要了解各项工作的需求,这样才能很好地打好仗。尤其是这场仗,是要全面负责我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的型号总装任务。
问天实验舱是我国空间站的首个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其中的工作舱是迄今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单密封舱体。
总装班组长要发挥好“兵头将尾”作用
“有些活儿必须按流程一鼓作气完成,而一干有时候就是24个小时。这个时候组员们可以轮着换,但我们班组的大组长姜大师却一直会在那守着。”空间站总装班组成员黄伦伦告诉记者。
文章来源:《航天器环境工程》 网址: http://www.htqhjgc.cn/zonghexinwen/2022/0924/618.html
上一篇: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一批科学研究成果发布
下一篇:美国登月是世纪骗局吗